許添盛醫師寫於 2011年9月16日 10:36
如果父母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批評及過度擔心,強將自己的價值觀加在孩子身上,或出於恐懼保護的愛,永遠說:「孩子,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孩子,按照我說的去做就對了,否則你ㄧ定會做錯或受傷。」這種態度要不教出永遠長不大的不成熟孩子,要不教出情緒叛逆、行為異常的孩子。
我們一向覺得父母對子女都是無條件的愛,較少提及孩子對父母的愛。在身心科門診,我接觸到很多兒童個案,發現孩子對父母才真是無條件的愛呢!
出於生存的必要,而且兒童的人格必須等腦神經細胞長大才能相對應的成熟,孩子對父母的思想觀念可謂全盤的接受及認同。因為兒童尚未發展出對現實的判斷及自我保護的能力,對父母信念的默認加強了孩子與父母的連結。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彷彿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不但供應他食物來源,大小便也都必須依靠大人協助清理,更別說安全感的提供及危險的避免了。
因此,雖然每個兒童有其先天氣質的特異性,但思想觀念大多是承繼自父母,尚未發展出獨立自主的人格及思考模式。
父母對兒童的愛常受諸多因素影響,比如自身的情緒狀態,孩子的性別、排行、表現、成績或乖巧與否,父母本身的忙碌程度,以及付出愛的能力。因此,幾乎所有父母對兒童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愛」。
但是兒童對父母則不然。之前提到,兒童尚未產生獨立思考的人格及很多的理性,而且對兒童而言,父母是唯一且絕對最值得信賴的。父母代表了兒童所有需求的來源,因此兒童必須百分之百的信任及愛父母,沒有父母的保護及供給,沒有這份信賴及愛,孩子是活不下去的。
換言之,兒童對父母無條件的信任與愛,是生存上也是心理上的必然性,不會受理性思考及現實所「污染」,那是一種混合了情感的信任及思想觀念的認同所呈現的連結。舉例來說,孩子不會因為父母是否小學畢業、脾氣好壞、賺錢多寡而決定愛不愛父母,這些都只會等到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思考判斷才受到影響的。但不管如何,每個孩子對父母的愛都曾是毫無保留的。
而同這種全盤對父母的愛,以及對父母人生觀無條件的接納,在情感層面上,是要透過感受到生命全然的愛,作為人格在世最深的保證,以致孩子長大之後,不管在成人世界遭受多少的挫折、失敗及冷漠,都能在內心最深處感受到那種全然愛的溫暖。在理性層面上,則可作為兒童人格發展的基礎;他先接受父母對宇宙、人生及自己的看法,協助自己度過成長的歲月,待逐漸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及成熟的行動力,再判斷自己要保留多少父母灌輸或影響他的思想觀念,並思考又有哪些是學習自同儕、書籍或媒體,而決定要納入自己人生觀的部分。這過程即ㄧ般俗稱的「青春叛逆期」。
「青春叛逆期」是ㄧ個兒童決定其成人生涯是否心理健全的關鍵期,也是孩子最脆弱、情緒不穩及最需要幫助的時期。無奈的是,有時父母對此時期的孩子幫助不大,甚至是幫倒忙。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會急於擺脫兒童時代承繼自父母得觀念,建立自己的人格獨立性及力量感,ㄧ方面想積極保有個人生活隱私,建立獨有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卻又會激烈的反對父母,以便擺脫他所不喜的舊有觀念。此時父母面對兒童的叛逆,常常自保不暇,又如何能協助孩子正常健康地反叛自己、建立自我呢?因而父母常覺得「孩子變了」,感受到一種「愛的撕裂」。
有些父母由於人格不夠成熟健全,會軟硬兼施地要孩子放棄他們獨立自主的人格及思想觀念,以便成全彼此愛的連結。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又怕獨立自主之後會失去父母的愛,或傷到父母的心;為了維繫愛的連結,於是放棄脫離,犧牲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及人格的健全性。而許多的精神官能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都是如此形成的。
所以,如何營造健康的青春叛逆期,父母在「無條件的愛」的基礎下,協助孩子建構自我人格的成熟完整,實在是一件最重要的事。然而,如果此時期的父母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批評及過度擔心,強將自己的價值觀加到孩子身上,或出於恐懼保護的愛,永遠說:「孩子,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按照我說的去做就對了,否則你ㄧ定會做錯或受傷。」這種態度,要不教出永遠長不大、不成熟孩子,要不教出情緒叛逆、行為異常的孩子。
給孩子愛,當他們逐漸長大時,尊重其想法及選擇,不必過度的保護和干涉,才是正確的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