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聶夫操盤31年績效成長55

劉道捷

斯斯有兩種,全球投資大師中也有兩種斯斯,一位是索羅斯,另一位是羅傑斯,但是,有一位投資大師的名氣遠不如兩位斯斯,成就卻十分驚人,在操盤共同基金31年間,創造了成長5,546.4%的紀錄。

操盤實績打敗米勒
換句話說,如果你從他開始操盤時,就投資10萬美元,到他退休收山時為止,你的投資會變成555萬美元,同期內,比較績效的基準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S&P500)只成長2,297.7%

另外,在他操盤的31年半裡,他每年平均操作表現勝過S&P500股價指數3.5個百分點,扣除費用後,三分之一世紀的淨報酬率比大盤指數高3.15%31年半中,有22年操作績效勝過S&P500。雖然他沒有像米勒一樣,創下連續15年打敗大盤指數紀錄那麼引人注目,實際表現卻勝過米勒。

只是這位投資大師樸實無華,十分謙虛,少為投資圈以外的人所知。一直到1999年,他出版一本近似回憶錄的投資指引後,大家對他才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這位大師就是約翰.聶夫(JohnNeff),他出版的傑作名叫《約翰.聶夫談投資》JohnNeffonInvesting,中譯本由寰宇出版公司出版)。

相形之下,索羅斯不但縱橫五洲七海,到處發威,也靠各種政治捐助活動和強勢主導投資,建立國際名聲,還寫了好幾本書,連他的資淺夥伴羅傑斯也寫了三本書,宣揚自己的經歷和投資觀點。

聶夫從19645月開始操作先鋒溫莎基金(VanguardWindsorFund),創造高人一等的投資績效,到1995年,才從溫莎基金基金經理人的職位退休。

投資專家中的專家

這段期間裡,他把搖搖欲墜、頻臨解散邊緣的溫莎基金,經營成世界最大的共同基金,而且溫莎基金從1986年開始,就不再接受新投資人,否則日後規模不見得會不如彼得.林區操盤13年的麥哲倫基金。

不只這樣,美國投資圈還把聶夫叫做「投資專家中的專家」、「基金經理人中的基金經理人」,因為其他基金經理人知道聶夫善於創造穩當安全的超額利潤,居然把錢交給他操作。由此可見聶夫的功夫多麼不凡。

聶夫退休時,也是溫莎基金的投資顧問威靈頓管理公司(WellingtonManagementCompany)的資深副總裁,同時是威靈頓三位經營合夥人之一,可見他不但有投資長才,也是企業經營高手。

離開基金操盤的工作後,他實際上退而不休,仍然繼續操作自己和家人的投資組合,也繼續操作獎勵費城內城中學畢業生的費城學子獎學金(PhiladelphiaScholar)的投資,十年來,每年締造成長20%的優異績效。

跟操作溫莎基金不同的是,他退休後替自己的投資組合操作得到的獲利,現在可以完全丟進自己的口袋,或拿出來捐助慈善事業,費城學子獎學金的種子基金就完全是他拿出來的,獎助不少住在市中心的貧苦高中畢業生上大學,其中當然也有像他一樣由單親媽媽帶大的小孩。

==
投資封神榜》聶夫反骨拯救溫莎基金

股市投資, 多半是孤獨的, 必須自己與自己相處 Holmes

華爾街一位投資名家說得好,大家都說集思能夠廣益,但集思廣益在投資上絕對行不通;了解人性的人都知道,委員會絕對不能成事,在投資組合資產配置的管理和投資決策上,委員會的共識註定都不對。

因為即使委員會的成員都聰明絕頂,聚在一起,變成群眾,都會有偏向瘋狂的傾向,因此,一群人的集體智慧一定低於其中個體的總和,委員會裡的人越多,做出明智又乾淨俐落決定的可能性越少。

威靈頓公司的高級主管還算聰明,瘋狂過後,知道靠集體思考、得到共識的投資方式不好,溫莎要活下去,非得改弦易轍不可;找到聶夫這種天生反骨的人還真是運氣。

==

聶夫買基金玩就玩大的

【經濟日報/記者劉道捷】2006.10.0502:09am

保守積極
並行不悖

另一個重大變化,是聶夫改變了溫莎基金的投資風格,讓溫莎基金變成既保守、又積極的基金。說保守,是因為聶夫採用慎重的價值型投資哲學來操作溫莎基金,強調仔細分析股價慘遭打壓、股利率卻很豐厚的股票,聶夫認為,這種選股方式可以降低下檔風險。

說積極,是因為整個投資組合持股十分集中,檔數偏少,都是聶夫鍾愛的股票,跟分散投資的基金相比,集中投資基金的短期投資報酬率會比較難以預測,波動也可能比較劇烈。

在選股上,聶夫主張簡單至上,把投資標的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成長特徵已經確立、盈餘和股利成長高於平均值的成長股;一類是參與經濟長期成長的基本產業股,包括產品、市場或經營階層正在大幅變動,且情況特殊的公司。

選股要訣; 簡單至上

從聶夫的股票分類法來看,可看出聶夫強調未來的成長,不管過去的表現。所以從他出任基金經理人開始,溫莎基金就有優異的表現。

不算1964年中到年底的半年,1965年是他管理溫莎基金的頭一個完整年,他締造了高達29.1%的總報酬率,比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漲幅高出約17個百分點,超高的績效,自然吸引投資人投入資金,溫莎基金資產淨值升到成立七年以來的最高峰。

==

投資封神榜》聶夫從低本益比找好股

【經濟日報/劉道捷】2006.10.1202:17am


不算1964年中到年底的半年,1965年是聶夫管理溫莎基金的頭一個整年,他締造了高達29.1%的總報酬率,比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S&P500)漲幅高出約17個百分點,超高的績效,自然吸引投資人投入資金,溫莎基金資產淨值升到成立七年以來的最高峰。

聶夫創造第一年優異績效之後不到一個月,就在1966年元月,看到道瓊30種工業股價指數(DJIA)盤中首次突破1,000點大關,然後開始回跌,一直到將近七年後,才再站上1,000點。

優異績效打響知名度

聶夫在1966年的跌勢中,跌幅不到大盤的三分之一,1967年又賺了31.5%S&P500股價指數只上漲23.9%。這一年結束時,聶夫管理資產大幅突破1億美元大關,只集中投資77種股票。

連續三年創下優異的操作績效,打響了聶夫知名度,不過這時紐約股市進入狂飆歲月,有些投資巨星操作資金乘著投機狂潮飆漲,讓聶夫穩健的投資績效相形見絀。但狂潮和泡沫總有退潮與破滅的時候,1970年代一開始就是分辨忠奸、好壞見真章的時候。

無論是先前在克里夫蘭國民市銀行信託部擔任投資主管,還是在威靈頓管理公司操作溫莎基金,或是後來又負責操作雙子星基金(Gem-ini)與合格股利基金(QualifiedDividend),聶夫都堅持價值型投資,刻意買進不受歡迎但能夠適度成長、股利水準高的好公司,到股價漲到公平價值時賣出。

聶夫自稱是低本益比投資人,主張「低本益比股票沒有令人驚艷的成長率,卻比變化莫測的成長股更能掌握本益比上升的好處。身為低本益比投資人,必須知道怎麼分辨價格低落、遭到誤會、忽視的便宜貨股票,以及展望平平無奇的股票間的差別。」

他以盈餘成長率加股利率之和所代表的總報酬率為基準,尋找股價相對便宜股票,他把這種情況叫做「終極關係」,說的明白一點,就是「用該付的價格買到該買的東西」。

創終極關係GYP比率

這種關係也可以叫做GYP比率,G指的是盈餘成長率,Y指的是股利率(也有人叫做股利殖利率),P指的是本益比。


計算這種比率的公式是(G+Y÷P(就是以盈餘成長率與股利率之和除以本益比,所得到的比值。)

下面以實例說明如何實際運用聶夫所說的GYP公式:一、假設你預測的投資組合每股盈餘成長率為7%,你預測的投資組合平均股利率為5%,預測的投資組合平均本益比為為10倍,把三個數字套進公式,答案1.2就是你投資組合的GYP比率:

7+5÷10=1.2

二、假設你預測的大盤平均每股盈餘成長率為15%,預測的大盤平均股利率為2%、大盤平均本益比為28倍,把三個數字套在公式裡,得到的答案就是大盤的GYP比率

15+2÷28=0.6

比較上面兩個答案,可以判斷你的投資組合吸引力是大盤的兩倍,不過實際關係通常都接近多了。

==

投資封神榜》聶夫的七個選股標準

【經濟日報/記者劉道捷】

聶夫建議大家,考慮買進股票時,應該避免納入會讓你的投資組合整體吸引力大幅降低的股票,應該訂出能夠反映你期望GYP等於多少才買進的目標價格,等到股價跌到這種水準時,才下手買進。

選擇有股利的個股

聶夫也認為,投資人應該把持有個股與整個投資組合的GYP比率,與大盤的GYP比率比較。重視投資組合GYP比率的程度,要超過注意市場GYP比率的程度。如果股市大漲,整體股價水準變得很貴,很難找到值得投資的標的,可以把現金比率提高到20%,等待買進良機出現。

選擇個股時,假設你預測兩家公司的報酬率都是14%,但是,甲公司的盈餘成長率為14%,沒有配發股利,乙公司的盈餘成長率與股利率都是7%,最好選擇乙公司,因為股利會使結果變得更確定。

聶夫遵循GYP比率原則,總是堅持由下列七個選股標準構成的投資風格:

一、低本益比。

二、基本面盈餘成長率超過7%

三、實在的股利,更理想的狀況是股利繼續成長。

四、跟本益比相比,平均總報酬率高多了。

五、如果得不到低本益比作為補償,不買會受循環性衰退影響的公司。

六、成長領域中健全的公司。

七、強勁的投資基本面。

談到股利,聶夫的說法是:股利增加是免費的好處,是超出投資人原始期望的報酬率,他覺得富蘭克林說的一句話「等待財富從天而降的人三餐不繼」,與他的看法異曲同工,因為優異的股利殖利率至少可以讓你在等待主菜時,先吃點開胃小菜。

尋找「啊」的股票

聶夫喜歡看金融時報「創新低」專欄提到的股票,尋找投資構想,其中很多公司大致上都很差勁,不過偶爾也會有好得讓人驚奇的公司,會因為碰到重大利空消息,跌到新低價。

投資人可以拿這種股票測試,看看這種股票是否符合他提到的七個選股標準。聶夫把這種測試叫做「啊」測試,因為他在創新低股票名單中,看到他認為不該入榜的公司時,會不由得「啊」的一下,叫出聲來。

聶夫與巴菲特雖然都是價值型投資者,卻不像巴菲特,不會把股票抱到永恆、永不分離。聶夫買股票是為了獲利,因此股價漲到一定的水準,他一定會賣出,以免喪失獲利機會。

不要死抱股票不賣

聶夫有一段名言,談到這麼多投資人喜歡長抱股票,原因是「股票帶給他們溫暖的錯覺,尤其是反向思考立場已經得到證實時,如果他把股票賣了,就沒得吹噓了。」

這段話點破了很多人長抱股票,念念不忘某一檔股票有過將近2,000元的天價,某一檔股票當過多少星期的股王,某一檔股票新上市時,飆漲過多少支停板,原來全都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可惜他們為了吹噓,錯過了賣股票的最好時機,追悔不已。

==

投資封神榜》聶夫股價愈跌愈有想像力

【經濟日報/記者劉道捷】

1984
年初,福特汽車股價跌到14美元以下,本益比掉到只有2.5倍,人人覺得福特可能破產時,聶夫大量買進福特,平均買進價格也低於14美元,三年後,也就是1987年紐約股市大崩盤前的春季,福特漲到50美元,聶夫在40多美元時開始賣出,為投資人賺了5億美元。

聶夫說,股價便宜時,他會變得比較有想像力,當時他不只買進福特股票而已。因為當時很多跟汽車、運輸有關的公司都遭到嚴厲打壓,變得奄奄一息,聶夫也把大量資金投入汽車股和消費耐久財股票。

崩盤前嗅出訊息

福特之外,最大的持股是通用汽車(GeneralMotors),另外,還包括惠而浦(Whirlpool)、匹茨堡平板玻璃(PPG)、歐文斯康寧玻璃(Owens-Corning)以及其他跟汽車工業有關的公司。

運輸業跟汽車工業有關,至少運輸業要負責運輸製造汽車的零組件,還要運送新車到全美各地,因此運輸股也是聶夫買進的對象。但有一、兩檔股票表現不好。從進價的角度來看,聶夫買得還算好,但從基本面來看,買進的價格不對,因此有一檔股票賣出的價格大約只比買進高一成。

過了三年,到了1987年春季,聶夫覺得紐約股市股價高估,市場給人一種狂熱的感覺,就開始賣出股票,賣到4月底、5月初,賣掉不少股票,現金部位提高到大約20%。當時溫莎基金的資產淨值為55億美元,賣股後,聶夫大約持有11億美元的現金,他把一半現金投入債券市場,結果在債券投資上沒有賺到錢,反而還小虧。

不過聶夫並沒有把所持有的汽車與運輸類股完全賣掉,這一點跟股票型基金的宗旨有關,因為股票型基金代表投資人投資股票的決心,接受投資人委託、必須向投資人負責的基金經理人就不能把持股全部賣掉。

照聶夫的見解,他操作基金時,持有的現金最多不能超過20%,否則就違背了股票型基金投資人的委託,因此他雖然在紐約股市崩盤前,賣掉很多股票,手中持有的股票還是很多,持股比率大約為80%,其中包括景氣循環類股,汽車類股就是景氣循環股的代表。

趁跌深大買特買

紐約股市崩盤其實在他預料之中,而且他預測回檔幅度頂多是25%,換句話說,以道瓊30種工業股價指數為準,他認為會從2,700點回檔到2,000點,回到這種價位,他就會買進。紐約股市實際的回檔幅度比他預期的還深一點,光是19871019的跌幅就高達22%,加上前幾個交易日的跌幅,紐約股市在幾個交易日裡大約回檔35%

10
19日當天,聶夫到底特律去拜訪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一天的行程結束時,他在回家前,先到設在費城的公司辦公室繞一下,辦公室裡只剩送信的小弟還在,小弟攔住他,問他是不是世界末日到了。

聶夫哈哈大笑,股價跌得這麼深,聶夫的想像力全都回來了,那天他動用了手中現金的九分之一,買了1.18億美元的股票,計畫隔天早上要加倍買進。

==

《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評價

 

(一)

無論過去現在,總時不時地有人冒出來宣稱,格雷厄姆原則已經過時了。尤其是在中國股市,經過一年超過70%的持續下跌,一些人們對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的信任度從沸點降到了冰點。

 

作為格雷厄姆原則的忠實執行者,約翰·聶夫長達31年執掌溫莎基金的成功經歷——22次跑贏市場,基金增長55.46倍,累計平均年複利回報率達13.7%,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率3%以上——極有說服力地印證了格雷姆原則的長久生命力。

雖然有人稱聶夫為逆向投資者,但他本人更偏好另一個稱呼:低市盈率投資者。因為這更加精確地描述了他引領溫莎基金走向持續成功的投資風格。

聶夫的投資風格比較獨特之處,筆者以為,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選股七要素。

1、低市盈率。一般低於市場平均值的40%至60%。低市盈率的股票通常是冷門股,能帶來雙重的獲利邊際:向上則積极參与了可能大幅增值的股票,向下則很有效防範了風險。

 

2、基本增長率超過7%。一個低市盈率股票到底值不值得關注,關鍵還得看其成長性。低市盈率的股票同時擁有7%以上的增長率,聶夫就認為它被低估了,股價上漲空間巨大,如果它分紅也不錯,更是機會難得。

3、收益有保障。除了公司的收益增長率,還重視分紅回報。低市盈率的投資策略的好處之一就是經常可以享受到很高的分紅,而且因為股價的形成總是建立在預期收益增長率的基礎上,分紅前後對股價的影響很小,所以股東分紅相當於是免費的。

4、總回報率相對於支付的市盈率兩者關係絕佳。總回報率是聶夫戰勝同行的法寶之一,它描述的是一種成長預期:收益增長率加上股息率。例如,一家公司的收益增長率是12%,股息率是3.5%,總回報率等於15.5%。聶夫偏好市盈率是總回報率一半的股票。

5、如果市盈率沒能獲得補償,不買周期性股票。對周期性股票,時機的把握就是一切。周期性行業的高峰和低谷很難

 

準確預測,對此聶夫採取了保護措施:只購買那些預計市盈率就要跌到底部的周期股。一般,採用低市盈率購買周期公司在公司報道收入增長的6至9個月之後獲利最大。

6、成長行業中的穩健公司。它們有著穩固的市場地位和巨大的上漲空間,當被壞消息打擊而進入低市盈率狀態時加以關注。

7、基本面好。僅有低市盈率還不夠,基本面和平均標準接近,而市盈率卻很低,才說明公司的價值作未被充分認識。買賣決策取決於基本面的導向。

第二是「衡量式參與」投資組合策略。

傳統的投資組合策略是按照行業分類,而聶夫打破了這樣的束縛,發明了獨特的「衡量式參與」投資策略,重建了4大投資類別:高知名度成長股、低知名度成長股、慢速成長股與周期成長股。在這個全新的投資框架中,最與眾不同的

 

就是德高望重的藍籌成長股在重要性等級上處於最底層。原因不言自明,這些股票家喻戶曉,已被過度挖掘了。與此同時,一些單調乏味的股票反而在投資組合中佔據突出地位。

第三是簡單務實的賣出策略。

聶夫認為,溫莎基金的出色業績不僅依靠選擇低市盈率的優質股票,還依靠一個堅定的出售策略,兩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他賣出股票的最終原因只有兩條:

1、基本面變壞。通過兩個指標衡量:預期收益和5年增長率。如果對此失去信心,將全速撤離。

2、價格達到預定值。即建立目標價格,並且在股價靠近該價格的過程中持續賣出。「我們不會試圖抓住最後一美元,

 

在股價頂部逃走不是我們的遊戲法則。追求投資利潤最大化將面臨之後不斷下跌的風險,這是讓人悲痛欲絕的事情。」

10年前,我就讀過約翰·聶夫作為「低本益比射手」的傳奇故事。今天閱讀約翰·聶夫本人撰寫的《約翰·聶夫談投資》,頗有溫故而知新之感。我現在更多思考聶夫的「低市盈率投資哲學」持久成功背後的秘密。

秘密之一:逆向投資。

聶夫奉行嚴格、系統的逆向投資策略。深刻的頭腦一定是反向思維的頭腦。小時候聶夫就有和路標爭辯的傾向,長大后則和整個市場爭辯。格雷厄姆說過:「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低市盈率投資是逆向的,反大眾的,反人性的,正是因為和大家做的事不一樣,幾乎沒有競爭,「夫唯不爭,故無尤」,才具備持久成功的基礎。

 

秘密之二:物極必反。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的怪石論中說:「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無獨有偶,大洋彼岸的約翰·聶夫在《約翰·聶夫談投資》序「花旗的投資傳奇」中總結道:「對我們來說,醜陋的股票往往是美麗的。如果溫莎基金的投資組合看起來就很容易讓人認同,那麼可以說我們在敷衍了事。」

醜陋的股票之所以變得美麗,和投資者收益的基本原理密切相關。西格爾教授在《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中曾說:「股票的長期收益並不依賴於實際的利潤增長情況,而是取決於實際的利潤增長與投資者預期的利潤增長之間存在的差異。」醜陋的股票通常都是公司碰到暫時困難,遭遇壞消息的襲擊,人們的預期自然很低,而且往往誇大負面因素,走向極端,一旦真實的基本面情況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壞,利潤增長超過了市場預期的水平,投資者就能從這個「剪刀差」中獲得高額收益,醜陋的股票反而變得美麗起來。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人們總是高估一年內發生的事情,而低估十年後發生的事情。」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悲觀主義四處漫延,在看重眼前的人們眼裡,股票已經丑到了極處,那麼,在聶夫式富有遠見、善於逆向思考的投資者眼裡呢?

 

(二)

 

證券投資是很容易產生各種成功者和英雄的行業,每一次的牛市都會產生大量的各類股神、贏家、暴富神話等。但是通常這些來得快去得也快,想想看有幾人還能記得幾年前的股市風雲人物?所以說,時間很重要,時間是甄別成功人士的最有效武器。因為只有那些最頂尖的人才能在漫長的時間中屹立不倒。經歷了漫長歲月檢驗的成功投資者並不多,而約翰·聶夫就是其中之一。約翰·聶夫執掌溫莎基金長達30餘年,期間創造了讓人瞠目的記錄。我們都知道,大型共同基金很難長期戰勝市場平均,但是溫莎基金卻在超過30年的時間裡平均每年領先市場超過3%。這樣的成績看起來似乎沒多少說服力,但是要知道這是在承擔遠小於市場平均的風險下取得的,而且考慮到時間因素,能夠長期做到這樣成績的除了巴菲特等少數幾人外無人做到。有一條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是,取得這樣的成績約翰·聶夫並沒有使用什麼高深的投資技巧,數學模型什麼的,而是使用了最廣為人知的投資方法,低市盈率投資法。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投資成績的好壞往往並不取決於某人是否掌握了某種投資聖杯,而是取決於投資者是否能夠堅持簡單卻符合邏輯的投資策略。還好,約翰·聶夫並沒有隱藏自己成功的秘密,而是無私的將其30多年的經驗和總結公布了出來,在這本《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我們可以重溫大師創造輝煌的過程和投資思路的總結記錄。
    
聶夫本質上是一個逆向投資者,這和他小時候和路標都能辯論的執拗個性有關。聶夫擅長尋找那些目前處於水深火熱中,但是有潛力的逆向股票,通過這些投資溫莎獲取了高額回報。不過這些收益也不是來得容易,因為堅持低市盈率的逆向投資策略,所以溫莎往往會在牛市裡落後市場,而在市場降溫時就會遙遙領先。應該說是聶夫的堅韌個性成就了其逆向投資的威名也成就了溫莎的赫赫盛名。不過,我們在學習成功者的時候也不能照搬一切,這逆向投資雖然有效卻也未必能適合所有的投資者,在投資策略上保持和自己的個性相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容易堅持下去。
  
另外一個共同點就是兩人都將目標股票進行了分類,可以按照不同的分類特點來採取不同的投資策略。和林奇將股票分成6類(請參考彼得·林奇成功投資一書)不同,聶夫將股票分成了1.高知名度成長股;2.低知名度成長股;3.慢速成長股;4.周期成長股等四類。聶夫認為高知名度成長股是需要迴避的,因為高知名度成長股通常其市盈率也很高,一旦公司不能實現投資群體的期望,那麼就會出現迅猛的下跌。我想闡釋這一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本次行情中藍籌股的表現了,曾經一度成為價值投資象徵的藍籌股們出現了大幅的下跌,成為最嚴重的受災區。聶夫推崇低知名度成長股,因為低知名度成長股完全符合其低市盈率穩健成長率的投資標準。一旦這些低知名度的成長股被市場發現,那麼帶來的會是成幾倍的上漲。聶夫的投資案例中有很多這樣的成功案例。
  
賣出的理由
  
這部分我認為是本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尤其是在目前這種將價值投資和長期持有不賣出等同化的環境中,看一看大師的做法會有很好的參考意義。溫莎賣出股票的最終原因有兩條:1.基本面變壞;2.價格到達預定值。聶夫認為只要基本面安然無恙不介意持有股票3年、4年、甚至5年時間,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溫莎在適當的時機迅速獲利出局。溫莎曾經有過持有股票不足一個月的情況。愛上一個股票是很容易的事情,卻也非常危險,溫莎買入並擁有的股票都是為了賣出。
  
這種觀點可能和國內投資者耳熟能詳的長期持有的觀點相衝突,但是個人認為這種理念和做法更實際一些。因為考慮到概率問題,在上千隻股票中一個人選中一個百年老店長期成長的好公司的概率有多大?可口可樂這樣的常青樹公司中國終有一天也會出現,但是更多的企業會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所以,作為普通投資者最好不要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和運氣,投資也是一種事業,買和賣,收放自如才能經營好自己的事業。
  
仔細分析聶夫的成功投資策略,就能發現包括巴菲特、林奇在內的大部分成功者的投資策略其實都很相似,說起來有關投資,並無秘密可言,成功的方法就這麼直白的放在了投資者面前。那麼決定一個投資者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堅持」二字,只有能夠堅持這種簡單的投資策略的人才能有機會最終勝出。讀一讀書中佔了大量篇幅的聶夫的溫莎投資流水賬部分,就能對此有更深刻的理解,而這段實際投資過程的記錄結合聶夫的投資策略,也會是最好的投資教材。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用心學習成功者和先行者的經驗,必定能夠大大縮短投資者摸索和實踐的過程,而《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則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原文整理來自:http://stasistw.blogspot.tw/2007/10/blog-post_454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福爾摩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