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表達,分成許多層面,比如思想、觀點及理性的溝通,但其實最重要的是「感受的溝通」。
人有各式各類的思想,也隨時有各種的感受。感受就彷彿晴時多雲偶陣雨,並沒有對或錯,也沒有一定的標準。人一旦產生了某類的感受,它便開始了自己的旅程,也許化為心理層面的喜、怒、哀、樂,也許透過生理上的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或免疫系統顯現出來。
兒童對於自身感受的表達是最真實、直接且不受壓抑的,他高興的時候便大笑,不高興或疼痛時便大哭。對兒童而言,感覺就是感覺:討厭就是討厭,喜歡就是喜歡,兩者並無不同,也沒有哪一種感受更對或更錯。
但 在兒童長大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表達某些感受時,他是「被喜歡」、「被接納」、「被鼓勵」的;而當他表達另一類感受時,他是「不被喜歡」、「不被接納」、 「不被鼓勵」甚至「被討厭」的;因此,兒童學會了將自身的感受分類,比如,「愛」、「開心」是好的,「恨」、「生氣」是不好的,尤其當他表達出對人生氣的 情緒時,可能大家都不喜歡。
但 是,一般人不了解的是,任何負面情緒和感受的本身並沒有不好或不對,他甚至超越所有的是非對錯及道德標準。而當真實的感覺產生時,它就是一個已經存在的能 量,需要得到人格的接納與表達。人除了要接納及覺察自己的感受,有時還必須讓周遭的人明白及了解自己的感受,唯有如此,旁人才能同理你的內在,感覺到你的 感受,也才能決定他自己的行為或採取行動。在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已經達成了,那就是彼此感受的溝通及了解。
如 先前提及的,如果一個兒童在長大的過程裡,理性的分別心及批判力大於感性的力量,他便學會去壓抑感受的自然表達,也就是壓抑了「自然的攻擊性」(指一個人 內在所有真實感受的表達及溝通)。也許他不喜歡別人看到自己有負面的感受,想當個「好人」或「好寶寶」;也許他不喜歡表達太多情緒而造成別人的負擔及困 擾,總是自己默默的承受;也許他擔心對別人展現負面情緒會傷害到對方,或破壞了良好的友誼及人際關係;也或許他根本不信任任何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真正 的感受,免得自己受傷。
不管為了任何原因,一旦你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便容易導致下列現象的發生:
第一, 你無法令負面的感受流動,回歸到產生負面思想的源頭,因此也無法進行「轉念」的功夫,令自己去除根本的負面核心信念。
第二, 你阻塞了自然的攻擊性後,它便轉成了「人工的攻擊性」,開始實質造成你身心的不平衡,產生情緒的困擾、疏離及不穩定,可能也會引發身體器官、組織及細胞的受損,因為能量的阻塞妨礙了身心平衡的流動性。
第三, 美 其名你為了怕傷害別人或破壞和諧,不斷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卻無法達成人與人之間最真實、最具建設性的「感受溝通」及「情感交流」。你必須深刻的明白,你 只是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感受,並非強調你是對而對方是錯,也不表示你要傷害或攻擊對方。真實情緒的溝通及了解,完全不代表理性上的對錯觀點,也不代表你真 正的意見及看法;比如當孩子對父母說:「我寧願不要你們當我的爸媽!」孩子其實在表達他對父母的期待,以及期待失落後的憤怒,這是「感受」的抒發,不是真 的不要父母了,如果父母沒有了解這一點,而當成一種理性上的聲明,恐怕就會傷透了心。
任何跟隨自然攻擊性的表達,不但能疏導人內心的阻塞能量,重新回歸身心的平衡健康,也會幫助人與外界建立親密、和諧的情感互動;並非著眼於道理上的爭論,而是真正明白彼此內心的感受,在愛的能量交流下,達成一種真正心靈上的親密。
讓我們一同來許願吧!願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了解及接納內心所有的感受,並隨順感受進入更深身心靈的和諧及統一。
~~許醫師許願池~~
滿滿「愛的能量」,讓你重新活在愛的恩寵裡。
From :
許添盛醫師寫於 2011年8月20日 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