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ROM : https://reurl.cc/8q0L14
=====
如何選擇ETF指數型基金
=====
為什麼 是 FNGS/757:
1.龍頭: 成長明確
2. 科技: 成長明確; 不是金融 民生
3. 支數少; 成長性好一點; 但波動性大
4. 一年汰弱一次
5. 回測年化報酬率 真的比較好
怎麼都是成長 為主?
-----------------
如何選擇ETF指數型基金
因此,最好的方式,
是了解指數的編制方式。
什麼是指數的編制方式,
每支指數都有一套選股方式篩選成分股。
主要是透過設定一些因子或是條件篩選,
再按照分數高低排名,
分數越高成為成分股的機會就越大。
例如台灣50指數的成分股,
是包含台灣市值前50大的個股。
而S&P 500指數,
是包含美國市值前500大的個股。
所謂主題式ETF是指以特定投資主題,做為選股條件,例如是高齡化ETF、數位化ETF或是自動化ETF等。
這麼多種ETF,該怎麼挑選自己適合的,
首先,先定義出自己的投資風格,
像我的風格是以挑選贏勢股為主,
也就是受惠趨勢成長的龍頭股。
簡單來說,要符合的條件有兩個,
第一個是龍頭股,
第二個是成長股。
前面提到,S&P 500指數以市值選股,
包含各行各業的龍頭股。
因此如果從S&P 500的成分股挑選出成長股,
會是比較貼近贏勢股投資風格。
於是,我們可以找到一支指數:
S&P 500 成長指數
接著我們可以看它的指數編製方式,
是否符合龍頭成長股的選股概念。
S&P 500 成長指數的編制方式主要有三個部分:
1. 評分:對 S&P 500指數的成分股評分,算出成長分數與價值分數。
2. 排名:有了兩個分數後,每個成分股就會有不同的成長排名與價值排名。
3. 相除:將成長排名與價值排名相除,越低就表示更具成長風格。舉例來說,一檔個股是成長第1名與價值第500名,相除後是1/500,另一檔是成長第500名價值第10名,相除後是50,因此第一檔比第二檔更具投資成長風格,更容易成為 S&P 500 成長指數的成分股。
也許有人會好奇,成長和價值分數,是怎麼計算的,S&P 500 成長指數使用六個因子來計算成長與價值分數,
包含三個是成長因子,
包含過去三年營收成長、過去三年EPS成長、過去一年股價上漲。
另外三個是價值因子,
包含每股淨值、本益比、營收/股價。
簡單來說,有了成長風格的排名,
將 由高而低挑選出228支成分股,
就得到了 S&P 500 成長指數。
從編制方式可以看出,
S&P 500的成分股本身是大型股,
因為是以市值排名,算是各行各業的龍頭股。
其次,
成長因子的條件是營收成長與獲利成長,
也符合贏勢股注重趨勢成長的選股邏輯。
因此S&P 500成長指數,與贏勢股的投資策略方向很像,
當然若使用預估數字衡量成長,成分股選擇會更精準。
若回測iShares 以 S&P 500 成長指數發行的ETF,
2000年以來至今報酬率為302%,
優於 S&P 500 報酬率為191%。
另外,如果看S&P 500 成長指數成份股,
前十大成分股與近五年報酬率分別為:
Apple (+305%), Microsoft (+221%),
Alphabet A (+81%) , Alphabet C (+81%),
Nvidia (+277%), Exxon Mobil (+93%),
Unitedhealth (+132%), Tesla (+851%),
Amazon (+41%), Visa(+99%)
前十大成分股只有Amazon (+41%)低於大盤。
而同期間,S&P 500近五年報酬率 +44%,
從編制方式和成分股挑選,
可以看出,長期投資大型成長股,
投資回報還滿不錯的。
除此之外,
S&P 500 成長指數共涵蓋11大產業,
分散不同產業的龍頭股,
也能減少景氣循環重壓單一產業的下跌風險。
除了海外有發行 S&P 500成長型ETF以外,
近期復華投信也發行追蹤 S&P 500成長指數的ETF(代號00924),
有興趣者可洽各大券商了解。
外面什麼折溢價 內扣費用 ... 都不是最重要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