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添盛醫師寫於 2011925 15:14


「不管孩子做得好或不好,我先生都是用批評、指責的方式對待他,我想,孩子今天會這麼沒有自信、出現強迫症的症狀,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巨大的恐懼、擔心、不信任,使得強迫症患者永遠活在戒慎恐懼之中。


      強迫症事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精神官能症,大多在國一、國二的時候顯出症狀,有反覆、強迫思考的情形,比如:「我剛才有沒有說錯什麼話?對方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此外是重複動作及檢查行為,例如一再檢查門窗、重複洗手、反覆的清潔打掃等,以及不斷的擔心及焦慮,例如有沒有沾到大便、髒東西,和別人身上的口水、細菌等等,以致不敢坐別人坐過的椅子、碰別人碰過的東西,甚至到後來不敢出門。


      強迫症的形成,和所謂先天氣質和遺傳因子有關,當然,和大腦的化學不平衡~尤其是血清素,也脫不了干係。但在我的臨床經驗裡,後天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教養態度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強迫症的核心問題是對自己思想行為的不信任,對自身存在的本質沒信心,也不相信任何自身的自發性,他們的信念是「自發性、隨性就代表出錯,而出錯是不被允許的」,認為如果沒有經過反覆的思考,一再的流程確定、步驟演練、重複檢查,就一定會出錯。因為巨大的恐懼、擔心及不信任,任何小差錯都可能會導致人生及生命的全盤皆毀,他們永遠活在戒慎恐懼中。


      各位想想,是怎樣的教育方式容易教養出這類型的人呢?有位媽媽對我說:「是的,我先生永遠只會罵小孩。小孩其實一直渴望得到爸爸的稱讚、鼓勵及肯定,可是,不管孩子做得好或不好,我先生都是用批評、指責的方式對待他。我想,孩子今天會這麼沒有自信、出現+這些強迫症的症狀,不是沒有原因的。」


      另一個媽媽說:「小時候我對孩子很嚴格,可能他的個性也比較敏感,我的性子又急,總是希望孩子能做好、做對。也許給了他過度的壓力,造成他整個人格發展的偏差。」


      強迫症人格的形成是有其階段的,其中最大的關鍵是那種「動輒得咎」的感覺:「我這樣想是不是錯的、那樣做對不對啊?有沒有漏掉什麼?有沒有不知不覺中做錯什麼或發生不好的事,自己卻沒注意到?」孩子的人格卡在這裡,因此一直活在焦慮不安中。


      在治療強迫症的孩子時,我總會這樣說:「孩子,沒關係,做對做錯、想對想錯、好事壞事,基本上都沒有關係。人活著不是只為了做對事,人生也不是每天活著擔心害怕出了什麼錯,或鎮日恐懼大難臨頭。人生最後的目的,應是喜悅、自在,做對事或做對決定沒那麼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決定,才是『對』的。」


      我常覺得,人類在這世上雖然會犯錯,但也會由自己的作為學習到愛、慈悲及智慧,我對宇宙的神奇之道,心懷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福爾摩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