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憂鬱症是有好處的]
許添盛醫師寫於2012年8月16日19:11·
其實最大的好處(我的個案終於說出真正的原因)是,憂鬱症可做為想做某事卻無法達成時的下台階。
當人對自己、生命有所期待,或背負許多期望,卻發現自己無法達成目標時,爆發憂鬱症的好處,就是免除責任。他說:「我之所以做不到,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不願意做,而是因為得了憂鬱症。」這一來,就有個好台階可下,有理由在意識上及眾人面前不必責備自己。所以,生病有許多存在上的目的。它可以是人格沒準備好面對挫敗時的護身符、下台階。得到憂鬱症,可以光明正大地說:「不是我的問題。」這也是人格自我保護的機轉。
前文提到,不了解得憂鬱症的好處,便無法根治它,那麼,明瞭這些好處後,我們究竟該如何治療?當然,身為醫師,我不能就這麼揭穿:「我就知道你是為了逃避、得到關心、不做不喜歡的事,不想承擔養活自己及家人的責任,才得到憂鬱症,不但可以免除責備,又可以理所當然地依賴別人。」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這麼對憂鬱症病人說了這番話,絕對不要說是我教的,因為這樣做,對你和病人一點兒好處也沒有。
以賽斯的觀點而言,我們有幾個好方法:
1.賦權(empowering)病人:如果真的不想做,你絕對有權力開口說不。2.告訴病患,敞開心胸,求助一點也不羞恥。他並不需要利用生病,才能與他人建立情感上互助合作的關係。由病人和治療師的互動,來教導病人,學習如何接受關心。許多病人只想依賴治療師,要對方替自己負責一切,這是不成熟的想法及行為。我們要建立病人對治療師的「成熟依賴」。
病人可以安心地,表達對治療師關心的需求,並敞開心胸,接受治療師的關懷,其後才能逐漸將診療室中的成功經驗,轉移至日常人際關係。許多病人是硬撐型,很難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尤其是「情感支持」這類的需求,治療師必須給予幫助,令病患曉得,求助並非懦弱的行為,剛好相反,「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有勇氣接受協助」。
病人大多以憂鬱症來逃避人生,那麼,他可能以自殺,或更嚴重的方式躲避。這時,要進入所謂的賦權使能(empowering)。傳統心理學上,治療師的賦權使能,指的是將治療師的權力與能力轉移予個案,但是,新時代賽斯學派並不僅做這件事,而是更進一步引導個案,看到自身本有的力量,一再地肯定個案過去的成功之處,讓病人將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生甚至僅是那百分之一的成功,而非另外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之上。即使是無法完成的人生目標,他的自我,也能夠堅強地接受這個事實,了解到這一點是他人和自身都可以接納的。
當自己是個能夠接納失敗的人,便容易放下憂鬱症這個「擋箭牌」,也會在豁然開朗的過程中,脫離憂鬱症的陰霾,達成真正的自我接納!
---------------------------------------------
[你們根本就不了解我]
許添盛醫師寫於 2012年8月16日 19:09 ·
孩子最常對父母發出這樣的怨言:「你們根本就不了解我,也從來不關心我內心的感受!」父母則顯得相當挫敗及錯愕:「我們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及金錢,來照顧你、栽培你,你竟然還說我們不愛你、不關心你,實在令我們太傷心、太難過了!」
現代父母由於孩子生得少,相對上,賦予家中寶貝兒女的關心和注意力也較多,除了照顧生活起居、食衣住行,也得關心他們的課業及行為問題。但不知怎地,父母 總是覺得和孩子雞同鴨講,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常常感到驚愕與不知所措:「那是我的小孩嗎?怎麼會說出這種話、做出這樣的事?」眼看著自己一手拉拔 長大的小孩,彷彿成了外星人!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快樂的身心、自信心及優異的學業表現,但有關孩子的教養層面,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我想,最基本的不外乎是生活起居及三餐照料,父母盡其所能讓孩子有個安全的成長環境,在食衣住行方面,也盡量給予完善的照顧。其次是學習環境及盡可能多的學習管道,讓孩子除了接受正規的教育訓練,還要有機會接受一些音樂、繪畫、體育及其他的才能教育。
但在這裡,我想提出新時代身心靈觀念當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那就是「照顧孩子的感受」。現代求好心切的父母,把照顧孩子的三餐與生活視為理所當然,也十分 關心重視孩子的課業及行為。然而,父母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花時間了解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說出內心的感覺,因此,更不用說去「照顧孩子內心的感受」 了。
在我的診間裡,上演著不少親子衝突的場面。孩子最常對父母發出這樣的怨言:「你們根本就不了解我,也從來不關心我內心的感受!」父母則顯得相當挫敗及錯 愕:「我們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及金錢,來照顧你、栽培你,你竟然還說我們不愛你、不關心你,實在令我們太傷心、太難過了!」
那麼,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關鍵在於,我們的教育人員及父母還沒學到如何「照顧孩子的感受」。舉個例子,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在學校和同學起衝突,雙方各自掛彩回家,該如何處理呢?我的 建議是,第一,不要急著興師問罪,找老師、打架的同學及對方的家長理論;第二,不要急著罵孩子;第三,不要急著寵愛或溺愛你的小孩,比如心疼他而給予他很 多的玩具及糖果;第四,澄清及了解事情的始末,安定自己的情緒,平心靜氣地從小孩、老師、打架的當事人及旁觀者那邊了解事實真相;第五,了解整件事情的背 後,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在此誠心提醒各位關心教育的父母們,希望在每個家庭成員相處的氛圍裡,都能試著以不批判的態度傾聽及分享彼此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父母注意到,同時能被了解及照顧到,這孩子就會擁有健全人格的基礎,將來父母也就可以少操一份心了。
MORE: 許添盛; 盧蘇偉: 許醫師; 情緒;小孩; 失智; 憂鬱 ; 躁鬱; 強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