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說:罹癌後讓她感到困擾的事很多,尤其是在人際上的互動。每當被人詢問到關於罹病的相關問題,無論對方是出於關心或是好奇,都對她造成很大的壓力,內心中產生很多複雜的情緒,細細推敲起來,當中有生氣的感覺、不受尊重的感覺、丟臉的、沒面子的感覺、被看笑話的感覺……….;她無奈的表示著,面對這個致命的疾病,內心已經夠脆弱、夠悲哀,再也沒有多餘的力氣去解釋或說明任何的情況,卻還要被迫面對所有相關與不相關的人的眼光和想法,那感覺實在很糟糕。
她繼續描述著在罹患乳癌之初,當時在家族企業裡任職。從小接受的教養是做人要謙卑要含蓄,遇到任何事都沒有必要張揚,所以就認為凡事低調是他們一家人共同持有的默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是,當她從醫院完成醫療程序之後再回到工作岡位時,她的哥哥卻對著全廠區的工作同仁宣告她罹患癌症的消息,並從此定下規定,要全部的員工在某個特定時間做運動以便健身。
她帶著憤恨的語調說:覺得哥哥好可惡,怎麼可以那麼殘忍那麼粗魯的對待我;生病對我來講是個很大的打擊,我完全不想要讓別人知道我生病了,我只想讓別人看見光鮮亮麗的自己,完全不希望讓別人認為我是有問題的,我不希望別人用異樣的、同情的、可憐的眼光來看待我。
從面對及處理的方式去探索和明白自己的性格和需求
接受和面對自己是個癌症病人須要經歷過程,伴隨著癌症之後,因著接受治療,體力會衰退外觀會改變,有一段時間你會無法上班無法做事,這些改變會讓你無從解釋,甚至無法接受自己是個罹患癌症的人,就算接受治療還是有復發的可能!無法接受自己是個被醫生宣告存活率百分之幾的那個人!無法接受自己是個需要面對死亡的議題的人!所有的無法接受都還不是最大的悲哀,最大的悲哀是你意識到你即將失去過去的自己,最大的悲哀是對於自己未來的人生、角色以及功能上的變化變得不可掌握。
過去的形象過去的功能都在產生變化,害怕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並且拖累家人。別人的關心可能變成壓力,因此,你會思考要讓誰知道,但是千萬別讓誰知道。你也可能在心裡預設某人的關心會讓你感動,某些人的表達可能會讓你不舒服。所有的感覺都有屬於個人很深的內在動力學在運轉著,每個情緒感受都值得去深思和探究。
面對罹患癌症的情形,想被誰知道和不想被誰知道其背後的理由又是甚麼。在這個面對的過程中,你遇見了甚麼問題,經歷了怎樣的情緒轉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呢?為什麼那個人的表達會讓你不舒服?為什麼家人的關心會帶給你壓力?所有被外面的人事所引起來的情緒和感受,都是一個寶貴的線索,它們都可能是讓你生病的原因,也都可能成為療癒的方向。
想說、不想說,想給誰知道、不想給誰知道!不想被知道的理由是甚麼呢?「不想被可憐?」「不想被當成病人嗎?」「害怕被幸災樂禍?」每一種你所考量的情境,都是每一個人在經歷自己內心的歷程;重點不在於要不要給誰知道,重點在於,你必須要透過經歷內在的感受,才能讓你真正明白在你所處的生活裡,你是怎麼對待自己以及因應外在的發生。
以身心靈的觀念而言,一次次的讓別人知道就表示著你一而再的面對與經歷。
賽斯說:「解決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面對。」
隨著別人提出的問題觀察自己內心的變化,你回答別人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被對方的問題觸動到你內心的甚麼感受。
別人的問話,為什麼讓你感到不舒服,那個不舒服的部份就是你不想面對的內在議題。
說或不說完全不是重點,重點在為什麼要說、為什麼不說。你的顧慮是甚麼?說了之後可能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回應,也許有人嘆息!也許有人積極推薦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每個人不一樣的反應可能讓你措手不及而徒增困擾。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可以讓你去反思與做為自我覺察的練習,所有你想讓別人知道或不想被知道的考量,都有著屬於你自己內在動力學上的變化。例如,所有在醫院候診室外等候看病的病人,因為彼此都是罹病者,所以不會那麼在乎自己的情況被對方知道後,會有被取笑或被同情的現象發生;換成另一個運動場合的場景,對方可能會發出疑惑說,你那麼注重養生和運動怎麼會生病呢?你看起來很健康怎麼會生病呢?是哪一方面的病呢。所謂的覺察就是透過外再問題來觀照你內在的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是自我覺察的線索,養成自我覺察的習慣,你就會慢慢的把焦點拉回自己身上來,是我怎麼了,不再是別人怎麼可以那樣對我;你會從受害的位置慢慢的調整為自我負責的位置,你會從沒有力量的位置拿回主導的位置。
找出你在乎的議題,找到生病的原因
當別人知道你是一個癌症病友,針對他人關心、好奇的探詢,你怎麼因應!你的感覺是甚麼!如果你覺得不舒服不想回答,是因為不想面對曾經是事實的問題呢?還是覺得已經好了不希望被當成病人!或者內心有個脆弱的自己不想被碰觸!那個脆弱的自己害怕在別人面前失態!害怕失態的自己內在的信念是甚麼呢?是否希望自己在別人面前是個沒有問題的人,是一個堅強的勇敢的人;那個脆弱的自己只習慣讓別人看見自己美好的那一面?
不想被知道的內在理由是甚麼?那個理由就是要你去覺察的線索,如果妳不想被知道的理由是不想被別人看笑話,那麼不想被看笑話背後所暗示的意識是甚麼呢?要做到不被看笑話不被當成茶餘飯後的話柄,是須要很大的努力很多的辛苦都不見得能換得的結果。為了不想被看笑話,因此你必須把自己與外界封閉起來,為了不想被看笑話所以你必須步步為營小心謹慎,你必須和許多人保持距離以維持你的形象;很多時候你的心裡明明是痛苦、害怕,表面上卻還要表現出堅強、沒有問題的樣子,這就是一種辛苦。因為很辛苦所以不想讓別人看笑話,這也表示著這麼多年來你是用怎樣的心態過活。其中甚至暗含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不接受自己不夠好,所以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不夠好,其原因就是不想被瞧不起。
假設,你認為別人會因為你不夠好而瞧不起你,所以你就必須要很努力做到讓別人看得起你;為什麼一定要別人看得起呢?因為你一輩子都用別人的眼光來評價你自己,你從來沒有打從內心看見你自己的存在價值。
每個人不想被知道或知道的理由可能不一樣,但是心中不想面對的感覺卻是相同的,因為不想面對的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就得一路偽裝,這個不想面對的自己其實非常在乎眾人的眼光,他為了符合別人的標準已經失去了自己,他承受著外在的壓力卻不為人所瞭解,甚麼是愛甚麼叫做做自己都已經被扭曲了!!!
事件是一面鏡子,透過這一面鏡子,看見自己在乎的考量的議題是甚麼
別人知道了回應給你,就是在幫助你再一次的自我面對;當你沒有準備好自我面對,卻一再的被挑起那個議題,就會生起情何以堪的痛苦的感受。
例如,太太被宣告罹患乳癌,在第一時間裡太太說,她最想讓先生知道,理由是她的先生外遇多年,她內心的痛苦終於可以藉由癌症凸顯出來,藉此報復先生,讓先生知道都是他害她得到了癌症。
例如,一個生病的人急著回到職場工作,害怕面對別人的關心等等!其背後的價值觀是甚麼呢?他的存在價值觀是「有上班有賺錢的人才有價值」、「沒有上班沒有工作等於沒有用沒有存在價值」。
例如,一個剛從考場出來的考生,他非常不滿意自己的成績,走出考場迎面而來就被問及考試結果的話語,其情何以堪呢!
例如,某些罹患癌症的病友,一直不敢讓父母親知道,探究之後,發現竟是害怕父母親對自己失望,因為他從小接受父母親所謂成功的觀念;因此他很努力讀書上進以便賺大錢,他的表現也一直被父母親引以為傲。生病後,他害怕被父母親知道,他害怕他不能繼續工作賺錢,父母親會因此對他失望而不再像以前一樣愛他。
有些害怕被父母親知道的癌友,他們的理由是不想讓父母親擔心,因為他們一輩子都在努力成為不被人擔心的人,他不能接受自己是個會被別人擔心的人,因為他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個讓父母親引以為傲的人,而生病會讓父母擔心,讓父母擔心等於宣佈自己是個失敗的、沒有用的人!
試問:要做到不讓家人為自己擔心需要多麼努力、堅忍和勇敢啊!這個不願讓別人為自己擔心的人,他是怎麼對待自己的,他只允許自己給別人、為別人,他要求自己只能付出,他沒有能力接受別人對他好、關心他、為他做些甚麼!接受別人的關心會讓他不自在,甚至責怪自己沒有用,變成別人的負擔,是個找麻煩的人!!
讓你的情緒有出口,情緒有出口,生命就有出口。
每個人在乎的考量的不一樣,你在乎的是甚麼,你在乎的須要被你面對,而且是一再的面對、一再的接受,讓那些不舒服的感受浮現出台面來,讓它出現,允許它出現,帶著一份覺知釋放出被你自己壓抑累積一輩子的擔心、害怕、恐懼的情緒,所有的擔心、害怕、恐懼的感受來至你對存在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來至你的需求沒有被看見被滿足,所有的情緒都需要被你正視、被你面對。
不是你的情緒不好,情緒沒有對或錯,問題出在你習慣性的壓抑你的情緒,是因為壓抑而變為所謂的負面情緒,壓抑情緒的結果產生了防衛機轉,防衛機轉一旦被啟動形成模式,生命就逐漸被封閉在自我設限的框架之中。
「腫瘤是靈魂悲傷的眼淚和吶喊」重新檢視你的人生,檢視你對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問題的發生是提醒你改變的過程,改變那些讓你困惑的、痛苦的想法和觀念,想法改變,做法跟著改變,人生的際遇也會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