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青少年
許添盛醫師
寫於 2011年12月15日 14:39
青少年問題,例如打架鬧事、飆車、逃學翹課、性及懷孕、毒品濫用等等問題,一向是令所有家庭及社會最頭痛的事。
青少年每天的情緒就像坐雲霄飛車,連自己都搞不懂自己是誰、到底在想些什麼?
青少年具有兒童缺乏的行動力,但又缺乏成人的相對自制力及社會經驗;他們活力充沛卻又無法和社會的生產力接軌。現代青少年,有著無窮的精力,卻幾乎只被期待「你就好好念書」,他們搞不清楚自己在社會的定位及角色,不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及價值,就像一群在人生道路上迷失的野猴子,亂衝亂竄。
青少年也想肯定他們自己的能力,期待好好發揮,對家庭社會有所貢獻,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被重視的、有生產價值的,但他們總是不被信任,一再的被哄、被安撫、被敷衍,從沒真的被當作一回事。
我們的家庭社會,似乎忽視了青少年的心靈、活力、衝突及掙扎,要不像對待寵物般的哄啊、寵啊、安撫啊,要不就像對待少年犯般地恐嚇、威脅、箝制。青少年一天到晚都在想著:「我到底是誰?我該拿這些無窮的精力、亂蹦的思想怎麼辦?我存在的價值及意義是什麼?我要怎麼做才能感覺自己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及地位?我要如何做才能將自己導向社會正面積極的建設性方向?我希望被重視!」
因此,開始重視青少年,認真聽他們所說的,在乎他們內心的感受,信任他們的能力,並且用心引導他們肯定自己對社會家庭的具體貢獻,給他們事做,當他們是個實習成人,擔起責任,盡起義務,這樣才會真正的長大。而非一邊寵他們,一邊怪他們不懂事。
我生下來不是來寫功課的-拒學症
許添盛醫師寫於 2011年12月15日 14:38
小凱最近的行為相當奇怪,常常拖到最後一分鐘才寫功課,有時會把聯絡簿和課本都忘在學校,當然也少不了一頓教訓或責備。但逐漸地,小凱開始不想上學,媽媽終於把小學三年級的小凱帶來門診找我。
我直覺地發現,小凱相當在意媽媽的感受,我們進行會談治療時,媽媽提及:「小學生本來就應該寫功課…」我馬上在小凱面前問媽媽:「小學生『應該』寫功課,請問這是大人的『應該』,學校的『應該』,社會的『應該』,還是小朋友天生的『應該』?」
我繼續說了:「就心情而言,我也很不喜歡寫功課呀!不信我們來問媽媽:『小凱媽媽,妳小時候很喜歡寫功課嗎?』」這時,只見媽媽露出難堪的表情,又不得不點頭承認:「我小時候也不喜歡寫功課…」
我說:「先來立一個共識──是的,大家都喜歡玩,不喜歡寫功課,但既然進了小學,功課還得寫,那我們就一起來想想辦法囉!」
我也請小凱問媽媽:「媽媽,妳喜歡玩還喜歡上班?」媽媽回答了:「如果能有辦法每天玩,那我為什還要上班呢?」。在這番話之後,小凱和媽媽之間,就不再是大人和小孩意識形態上的對立,而轉變為一種彼此坦誠的溝通。
經過幾次會談及關係建立,小凱漸漸地說出他內心的想法:「媽媽,我生下來是來玩的,不是來寫功課的。」
我也開始探討,小凱「尚未進小學前」和「開始上小學『應該』寫功課之後」,媽媽待他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小凱表示:「我不喜歡後來的媽媽…」媽媽忽然想起,這幾年來,兒子時常問她一句話:「媽媽,不管寫不寫功課,妳不是都應該愛我的嗎?」
一切終於搞懂了,小凱天生覺得自己是來玩的,他並不喜歡功課(但這並非小凱連寫好的功課都不願交出去以及後來不想上學的主因),而當小凱在抗拒寫功課的過程中,發現一向愛他的媽媽突然「變了」,而變成一個生他氣、兇他及責備他的媽媽,小凱心中很迷惑,難道「只因為功課」,媽媽就不愛我了?
小凱對功課起了反感:「都是『功課』害得媽媽不再愛我了!」於是,他不想寫功課,就算寫了也不想交出去,當然──更不會想上學。
聰明的父母們──「應該」寫功課、「應該」唸書,是大人的立場及感受,並非兒童的感受。請不要讓孩子再感受到:「是不是我不乖、不寫功課,你們就不愛我!?」
想像力:解決問題的超能力
許添盛醫師寫於 2011年12月15日 14:36
許多父母都會非常希望,自己的小孩是擁有超能力的,如此一來,他就擁有了超人的頭腦、超人的創造力,擁有超人各方面的才能。
其實這一點是可以透過訓達成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親就要經常跟他說說關於「想像力的操作」這件事情,尤其是要經常跟孩子做想像力的遊戲。
方法一:經常跟小朋友說故事,同時和他玩「說故事接龍」。
方法二:引導孩子把想像力想成是一枝畫筆。比如我們可以跟他說:「要不要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夠發明,你打算發明什麼?未來如果你有了很多很多的錢,打算去做怎麼樣利己利人利益社會的事?」
還有鼓勵小朋友繪畫,發揮想像而不要有限制地創作,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練習。
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像現在社會上工作競爭非常地激烈,學會如何能夠運用自己想像的力量去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能夠加強訓練他們的想像力,經常鼓勵孩子繪畫、寫日記、說故事,常常談論他們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對孩子的學習跟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
比如說,我是父母親或老師,就會問小朋友一個題目:「親愛的孩子,假設現在你遇到了一個困難或問題,那麼,要不要想像一下,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後讓孩子去想像。
所有這一類的想像和訓練,對每個孩子都是非常的重要。除了小朋友,父母親當然也可以來發揮一下想像力。
簡而言之,想像力的運用對每個人的幫助非常大,可以運用各式各樣的想像力來解決問題,這是非常好的訓練。所以請各位記得:想像力就是超能力!
MORE: 許添盛; 盧蘇偉: 許醫師;情緒;小孩; 失智; 憂鬱 ;躁鬱; 強迫症